|
疫情面前,有些决策者为何选择了“保守”时间:2020-02-02 “这一段时间我是内疚、愧疚、自责的心态。我一直在想,如果我早一点决定,采取像现在严厉的管控措施,结果会比现在要好的。”1月31日,白岩松连线湖北省委副书记、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,当被问及最近一段时间,以一种什么心态在工作时,马书记如上回答。 面对或将扩散的疫情,马书记的态度和决断多少有些“保守”,他表示自己没有早做决断,因而贻误了时机。 无独有偶,近日,新京报因那篇引发公众热议的论文,采访中国疾控中心(CDC)的副主任冯子健时,他坦诚,从“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”到“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”,CDC是“保守的”“谨慎的”。 “保守”成了武汉市和CDC在面对疫情时,共同选择的应对态度,这是为何? 这其实不难理解,保守自然是出于谨慎,谨慎则是为了不出错。针对或能引发重大公共事件的疫情控制问题,谨慎行事,遇到问题及时上报,程序正当,也是正常举措。 问题就在于,这种层层上报,或者获得上级授权走正当程序,有可能就会错过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;表面上是一种“保守”“常规操作”,但这可能也是处在积极担当、主动负责的“背面”。某种程度上,也是一种风险和责任的转移。 实际上,与避责、保守的态度和做法相对,勇于担当、敢于任事才是应对这一非常时期、突发事件的正当作法。 当然,钟南山院士说出“人传人”前,武汉市也采取了一定的防控措施,只是,这些举措相对于严峻的疫情传播形势,显得有些“温和”了。 现在看来,无论中国疾控中心抑或是武汉有关方面,或都因为持保守态度,追求所谓“程序”正当和结果无误,而贻误了最好时机。 这最终的结果,也对今后防疫做了警示: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性大规模传染病,在苗头初现时,就得做好最坏预设,不能失去应有的警觉和危机意识去“保守”行事,在面对危机时,更要有勇于担当的意识与气魄。 眼下我们在举全国之力对抗这场疫情,希望在接下来的“战疫”中,有更多的人站出来,勇担当,敢任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