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话:+86 018291850016

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享有特别咨商地位的非政府组织!

首页 >> 培训 >>社会培训 >> 百年前的“鼠疫斗士”伍连德
详细内容

百年前的“鼠疫斗士”伍连德

时间:2020-02-14     作者:雨云【转载】   来自:今晚报

  2020年的春节,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然来袭,春节的喜庆与热闹,似乎没怎么开始就结束了。这次肺炎疫情,让笔者想起1910年东北的鼠疫,以及那次疫情中和天津关系密切的抗疫总指挥伍连德。

  知道伍连德的人并不多

  百年前东北的鼠疫,许多老人可能有所耳闻;但是,提起伍连德的名字,知道的人其实并不多。我第一次知道伍连德,是很多年前阅读谢泳先生的著作,看过其中一篇与传染病疫情有关的文章。

a1.jpg

伍连德与妻子黄淑琼

  为写此文,我特意找了找,那篇文章收在《靠不住的历史——杂书过眼录二集》中,题为《关于伍连德的史料》。文章开头第一句:“‘非典’以后,关于中国近代防疫史方面的研究很多,提到近代中国防疫体系的建立,自然要提到伍连德。”接下来,谢泳先生介绍了关于伍连德早期防疫史的资料,分别是:伍连德收录在《成功之路——现代名人自述》中的文章《得之于人用之于人》及傅安明整理的《施肇基早年回忆录》。此外,谢泳先生还特别提到三册《东三省疫事报告书》(1910年东北鼠疫之后编辑成书)及三大册《山西省疫事报告书》(1917年山西肺疫之后编辑成书)。

  除了上文提到的相关资料,我在网上搜到关于伍连德的图书,还有王哲著《国士无双伍连德》,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;礼露著《发现伍连德——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》,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;孟久成著《伍连德在哈尔滨》,哈尔滨出版社出版。另外,还有伍连德晚年所著英文版自述《鼠疫斗士——伍连德自述》(上、下册)。此书后来由程光胜等译为中文版,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。

  为什么谢泳先生说提到近代中国防疫体系的建立,自然要提到伍连德呢?那就要从1910年的东北鼠疫说起,那也是伍连德一生重要功业的开始。据谢泳介绍,《施肇基早年回忆录》一书中,对早年东北防疫之事也有记载。施肇基回忆说:“东三省瘟疫盛行,据哈尔滨报告,每日死亡约在百人,而且瘟疫逐渐南行,旅华洋人闻之恐慌。各国人士皆畏于华人往来,北京东交民巷外交区团内,亦限制华人入内。”后来,外交部还筹备了“万国治疫会议”,邀请各国政府指派专家来华(沈阳)共研治疫方法。施肇基记录道:“日方代表以其声望甚高,希望能任会长。余以各国与会之名士甚多,难免争执,乃请政府简派余为‘治疫大臣’,而由余任伍连德医师为会长,任会议主席。在沈阳开会四星期,一切由中国政府招待。中国参加之医师皆由伍连德邀请,于赴东三省以前,政府代各人保寿险一万元。有北洋医学院之法籍教授应约而往,不及两月,即染鼠疫而死。”从中,可知110年前的鼠疫是多么可怕,而伍连德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由施肇基举荐,领导了东三省的鼠疫防治工作。

  首位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的华人

  伍连德,字星联,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英国殖民地马来西亚北部岛屿槟榔屿,简称槟城。其父亲和母亲都是广东人。父亲伍祺学开了家金铺,育有5个儿子6个女儿,伍连德是家中第4个儿子。1886年,7岁的伍连德进入英国人设立的槟榔屿公学“大英义塾”上学,接受十年的义务教育。伍连德聪明、好学。1896年,17岁的伍连德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女皇奖学金,成为继林文庆之后第二位获女皇奖学金的华人。然后,伍连德赴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学医,攻读医学学士学位,选修化学、动物学、人类解剖学及生理学等。

  1902年,伍连德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学士学位,开始游学欧洲,先后在英国疟疾学家、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斯,德国哈勒大学哈勒卫生学院的法兰克、勃慕教授及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俄裔细菌学家、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奇尼诃夫等著名学者门下学习。回到伦敦后,伍连德在生理学教授阿尔布特的指导下,以德、法两国的研究成果为基础,撰写博士论文。1903年,年仅24岁的伍连德提前通过博士论文答辩,成为第一个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。同年,伍连德返回马来西亚,开设私人诊所。

  1905年,伍连德与黄淑琼结婚,与林文庆、吴蔚然成为连襟。也是在这一年,清廷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,途经马来西亚。由此,伍连德结识了年轻的外交家——施肇基。施肇基了解了伍连德的博学后,立即向袁世凯建议,邀请伍连德回国任教。

a2.jpg

伍连德在傅家甸建立的滨江防疫疑似病院

  受聘于陆军军医学学堂

  1907年,伍连德收到直隶总督袁世凯的信件,邀请他回国,出任陆军军医学学堂的副监督(副校长职)。陆军军医学学堂就是袁世凯1902年11月在天津创办的培养军事医学医务人才的北洋军医学堂,1906年底归陆军部管辖,更名为陆军军医学学堂。1908年秋,伍连德在妻子黄淑琼的支持下,放弃马来西亚的优裕生活和私人诊所,北上天津。彼时陆军军医学学堂已经有学生二百多名,设有化学、生物学、生理学、解剖学以及医学等必修课。

  当时的陆军军医学学堂,使用的教学语言是中文和日文,而伍连德从小接受的是英文教育。为了尽快适应中国的生活和教学,伍连德专门请教师给他讲习中文,并很快掌握了普通话的一般用语。更难得的是,伍连德和当时的国学大师梁启超、辜鸿铭、严复、胡适等都有来往。在与大师们的交往中,他逐渐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中国古籍与历史的认识。这为他后来研究中国的医学史打下了基础。

a3.jpg

用于隔离的火车车厢

  奔赴哈尔滨鼠疫主战场

  1910年10月25日,满洲里首发鼠疫。许多患者先发烧,然后咳嗽、吐血,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,死后全身皮肤呈黑紫色。很快,疫情如江河决堤般蔓延开来,哈尔滨、长春、沈阳者成为重疫区。患病较重者,往往全家毙命。患者不断增加,共死亡6万多人。一时间,城市、乡村,笼罩在疫情阴影之下。加上年底,很多闯关东的人要回关内过春节,一旦鼠疫越过山海关,北京、天津、山东甚至整个中国就会被疫魔所吞噬。

  当时的清廷怕鼠疫,更害怕日俄借机侵略占领东三省,在时为外务部右丞相施肇基的举荐下,委任陆军军医学学堂副监督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,奔赴疫区抗击鼠疫。

  1910年12月24日傍晚,伍连德带着助手陆军军医学学堂学员林家瑞,迎着逃难的人群,抵达了疫情最严重的哈尔滨傅家甸区域。当时的哈尔滨,缺医少药,谣言四起,有人说猫尿可防疫,有人说鸦片能抗疫。因此,当时的哈尔滨一片混乱,有的人抢逮野猫,有的人偷抢鸦片,有的人甚至抢爆竹驱逐病魔。

  12月26日夜,傅家甸一名日籍客栈女老板感染鼠疫暴亡。第二日清早,接到衙署通知的伍连德就和助手林家瑞赶到事发地,并在贫民区中一栋昏暗的小楼内开始了紧张的剖检取样工作,完成了近代中国防疫史上的第一例尸检,为防治东北鼠疫获取了重要的病体样本。

  得到样本的伍连德,在临时建立的实验室关了四天,就提取的血液样本与脏器切片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分析。在高倍显微镜下,敷有吕氏染色剂的血液、心、肺、肝、脾的切片样本中均呈现成群的鼠疫杆菌。试管里的细菌经过培养后,也得出了是鼠疫杆菌的结果。

  质疑腺鼠疫,提出肺鼠疫

  那时,世界上传统的鼠疫被称为腺鼠疫,医学家们普遍认为是跳蚤从老鼠身上传播给人类的。这样,只要消灭了老鼠,就阻断了鼠疫的源头。在一些医学专家指导下,东三省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灭鼠运动。城内设有捕鼠队,老百姓每捉一只老鼠(无论死活),即有两铜币的奖励。对此,伍连德提出了质疑。因为冬天的东北,温度零下几十摄氏度,老鼠不会到处跑,跳蚤也几乎没有。而那些被消灭的老鼠,通过检疫,也没有从中发现鼠疫病菌。

  为了进一步论证,伍连德又将这些获取的培养物放在室温下三天,接着伍连德发现,从心、脾、血液中提取的培养物未受其他细菌污染且十分纯净,但肺片培养物显示有污染。伍连德推测,这次的鼠疫病菌是由空气传播的,然后通过呼吸首先到达并感染了肺部。根据上述情况,加上实地考察疫情最严重的傅家甸区域疫源——一个来自满洲里的俄国人制造皮毛的窝棚,伍连德发现,因天寒地冻,俄国人和东北人都喜爱用貂皮御寒,貂皮不够,皮毛商就用土拨鼠(俗称旱獭)的皮毛来代替。很快,伍连德在土拨鼠皮毛上,检测到了大量的鼠疫杆菌。由此,伍连德判断出此次鼠疫来自草原上的土拨鼠,捕杀土拨鼠的猎人和皮货商是第一批感染者。

  而且,当地出现许多一人得鼠疫后全家感染的情况,伍连德分析判断这是一种更凶险的鼠疫,不只靠接触感染,更可以通过空气,在人与人之间传播。于是,伍连德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“肺鼠疫”的病理学说。他同时还提出:防疫肺鼠疫的最佳手段就是隔离。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将鼠疫传染病进行了分类。

  很快,伍连德宣布了他的研究结论,并请求清廷调动大量人力物力,对东三省全面隔离。清廷聘请的西方鼠疫专家——法国人梅尼教授(即前文施肇基回忆中提到的法籍教授)1911年1月2日前到达哈尔滨,1月11日死于鼠疫。于是,能进行科学防控和建议献策的抗疫总指挥只有31岁的伍连德一人了。伍连德的请求迅速被批准,并被清廷授予极高的权力。在其指导下,东北的防疫隔离工作正式开始。

  发明“伍氏口罩”,隔断感染源

a4.jpg

伍氏口罩

  1911年1月13日,山海关被清廷封锁,任何人出入都要在军人的看守下滞留5日,确认无鼠疫感染后才放行。1月14日至19日,南满铁路与东清铁路先后停止运行。1月21日,为避免人口因春运南下,四处流动,京津铁路全部停止运行,鼠疫被控制在东三省之内。

  为了阻止肺鼠疫病毒在空气中的流动造成的呼吸传染,伍连德还设计并命令赶制了一种特殊的加厚口罩,并在两层纱布间内置吸水药棉,配发给所有人,强制佩戴。这种口罩被后人称作“伍氏口罩”。“伍氏口罩”有效地阻止了肺鼠疫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飞沫传播。

  与此同时,全国征召来的医生、护士,协助伍连德把疫区隔离为若干区。每个区派一定数量的医生,带领军警人员逐屋检查,发现病人立即送到新设立的医院治疗,其家属则被送往隔离所。每个区的人员还佩戴不同颜色的标记,不同区域的人员不得相互走动。医生护士也各司其职,井然有序。

  疫情紧急,伍连德还利用自己钦差大臣的身份和权力,在疫区紧急征用学校、戏院、浴室,把它们都改装成临时消毒所,又把庙宇和教堂改为急救医院。这些地方不够用,伍连德又从保护俄侨的角度出发,请求俄方批准了1300节车厢,用于隔离使用。这样,疫区的感染人群得到了有效的隔离。

  坟场的隐患

  接着,伍连德又发现了疫区另一个隐患,就是得肺鼠疫而死亡的人,都堆在傅家甸坟场,延绵数里,棺材摞棺材,死人压死人。伍连德清楚:这种情况不解决,一旦春天解冻,鼠疫必将重新泛滥,不可控制。于是,伍连德决定立刻焚烧傅家甸坟场的所有尸体,但在当时“死者为大”的观念影响下,当地百姓和一些地方官都极力反对。伍连德和当时的东北总督锡良只好联名请求朝廷颁旨。朝廷批准后,1911年1月30日,辛亥年大年初一的傅家甸坟场,伍连德亲自指挥200名裹着防疫服的工人,把尸体或棺材每100具一堆,堆成22堆,泼上煤油点燃,这就是“哈尔滨鼠疫死亡数千人,尸体泼油焚烧三天三夜”的历史记载。很快,吉林、黑龙江也被要求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尸体。随后,俄国防疫局也采用同样的办法,把鼠疫死去的尸棺火化。

  伍连德在他的自传回忆录中,生动地描述自己抗击疫情的角色:“我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,对医生、警察、军人,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。”

  “鼠疫斗士”

  1911年2月20日,东三省隔离地区死亡人数出现下降。3月1日,最严重的哈尔滨首次出现了零死亡。一直到3月底,整个东北,再也没有出现新的死亡报告。东北的肺鼠疫终于在伍连德的指挥下,被控制住了。此次疫情,东北1400万人口,死亡6万多人,感染者不计其数。参与防疫工作的2943名工作人员,297人殉职。

  1911年4月,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,出席会议的有来自英、美、法等11个国家的34位著名鼠疫专家。伍连德担任会议主席,并在大会上作了关于东北鼠疫防治经验的学术报告,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,并被冠以“鼠疫斗士”的称号。

  1911年4月23日,清廷宣布东三省鼠疫疫情结束。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以科学理念有效遏制疫情蔓延的成功范例。

  伍连德的医学贡献

a5.jpg

中文版《鼠疫斗士——伍连德自述》

  伍连德可谓近现代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奠基人。东三省的鼠疫结束之后,清廷决定实施北满防疫计划,由伍连德负责筹建医院和防疫站。数年之内,就建成了哈尔滨医院,以及齐齐哈尔、满洲里、拉哈苏苏等防疫工作站。同时,伍连德还负责成立了中国最早的防疫机构——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。在这里,伍连德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。1920年,东三省再次爆发鼠疫,以上防疫机构和防疫队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

  1930年,伍连德被任命为全国卫生防疫总监。同年7月,全国防疫总所在上海成立,伍连德随即着手接收全国各地海关的防疫站,并在全国各地建立防疫站,建立自己的业务骨干队伍,同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现代检疫法规,通令各进出口岸一律遵照执行,结束了中国由西方人担任检疫机构领导的时代。

  除了建立防疫机构和培养医务人员,伍连德还设立了研究实验室,对疫病及其流传进行研究,并将各项研究成果撰写成论著。在伍连德数十年的医疗卫生生涯中,发表在国内外报刊中的医学论文就有上百篇。其著名的论文《论肺鼠疫》发表在世界著名的临床杂志《柳叶刀》上。伍连德也因此名扬海外。伍连德所领导的东北防疫总处,也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研究瘟疫的机构。当时,国外许多学者都想去那里深造。

  1937年“七七”事变爆发,伍连德离开上海,回到出生地槟榔屿居住,创办了马来西亚医学研究中心。这个中心后来成为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的热带病学研究机构。晚年,伍连德用七年的时间写成了长达600页的英文自传《鼠疫斗士——一个中国现代医生的自传》,1959年由剑桥出版社出版。1960年,伍连德在槟榔屿去世。

  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伍连德:“科学输入垂50年,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,伍星联(伍连德)博士一人而已。”

  曾获诺贝尔奖提名

a6.jpg

礼露著《发现伍连德——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》

  关于伍连德的著作中,有一本礼露著《发现伍连德——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》。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?原来,获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名单要保密50年。而伍连德193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候选人提名的信息资料,是由礼露在“非典”之后才传播开来的。

  2003年,礼露曾罹患“非典”,对烈性传染病话题十分敏感,因此当发现“伍连德”“肺炎疫”“鼠疫”三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一个名片大小的记载中,便下决心追踪伍连德和那段历史,这才有了《发现伍连德——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》之书。

  原来,伍连德博士的诺奖推荐人嘉惠霖,是当时在华著名美国医生、广州博济医院院长和岭南大学医学院教授。伍连德的诺奖评价人是著名瑞典病理学家韩森,他在瑞典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,曾于1942年至1946年担任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评审主席。他给伍连德的诺奖提名理由是: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及发现旱獭(土拨鼠)于其传播中的作用。

最新评论
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
  • 电话直呼

    • 18291850016
    • 会长热线 :
  • 微信扫一扫

seo seo
×